重要性不用多說了,直接來看比賽畫面。
這是發生在比賽第9分鐘的一次前場爭搶,譚龍被韓國中衛樸鎮燮輕鬆頂掉: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時刻。
尷尬的地方在於,譚龍還是這隻亞運隊的超齡球員,雖然說適齡的99年齡段球員現在也是24歲了,不能算年輕球員了,但超齡球員作爲經驗更豐富的大哥,提供的就是如同外援一般的作用,承擔一些看起來很困難的職責。
比如前頂譚龍的樸鎮燮也是超齡球員,今年27歲了。
所以尷尬的地方也在這裡,譚龍今年35歲了,開場就支不住,拿不住邊路和身後送來的傳球,你是沒有辦法指望他在後續的比賽裡還能支住的。
尤其是作爲541裡的單前鋒:
本場比賽面對強敵,久爾傑維奇擺出了541陣型,重心靠後,大量的人手都堆積在了防守端。
然而三後衛體系,不管是縮成541,還是532,這個思路的天然缺陷就是缺乏層次感,因爲只要站好就是前、中、後三條平線,線和線之間缺少球員進行覆蓋,所以要彌補這個缺點,就需要靠球員的自主意識和身體能力。
因爲後衛線人多,通常就是邊中衛要通過前頂來豐富後衛線和中場線之間的層次,然而這種高階意識和能力,中國球員是很難做到的。
就像比賽第11分鐘這次防守:
不要只看到韓國球員超車的畫面,要看到在他接球前的時段,中國隊是沒有辦法能限制他的:
這個在中國隊肋部一直在嘗試接球的6號洪鉉錫,一直處於中國隊的中場身側、邊中衛身前,一直沒有被看管。
接球的一瞬間,邊中衛也沒有前頂,所以讓他在拿球之後還可以頓一下,看一下場上形勢,然後選擇加速超車王振澳。
同樣的畫面也出現在第34分鐘,還是這個肋部,一直沒有辦法限制來到這個區域的韓國球員:
要注意的是,中衛前頂不是盯人,不是說中衛要一直跟着對手跑。
因爲你是中衛,你在打五後衛,你還有保持防線建制齊全、站位平整的職責,所以你要在這個基礎上做出判斷,斷定對方要接球了,要出腳了,要傳給下一個點了,這個時候你從後衛線頂出,用瞬時的意識和反應來增加防守層次,給對手製造突如其來的壓力。
這纔是中衛前頂的意義。
比如在第17分鐘,朱辰傑的前頂意識才是對的,下腳也出了效果,但後續的隊友沒有做好,尤其是劉洋,他的扣球讓對方重新獲得球權,迫使隊友下腳,送上了這粒致命的定位球:
之所以點名劉洋,因爲他也是超齡球員,而且他在開場還有這樣的表現:
老大哥們都踢不過對面的24歲適齡球員,更不用說其他人了,所以在第35分鐘,韓國隊從右邊路反擊,算上門將韓佳奇的話,相當於2打5得手:
這一球裡最大的問題就是張威和韓佳奇,不知道後者有什麼可以和王振澳吵的,門將出來去沒有碰到球,指望身後單防的翼衛彌補,這本身就很荒唐了。
到了這個比分情況,這個時間段,譚龍已經完全沒有支點的希望了:
所以在丟球之前,中國隊做得相對好的地方就是通過橫向聯繫獲得了製造定位球和遠射的機會:
譚龍需要幫助,所以下半場立刻上方昊是正確的,他上場之後,在譚龍幫助牽制防線的前提下,他也提供了幾次反插:
但換上方昊,久爾傑維奇換下了汪海健,依舊在同時保留陶強龍和戴偉浚這兩名在這種強度的比賽下類型雷同的球員:
不能提供有效防守,不能提供直接殺傷,只有一定的靈活性和一定的技術。
這樣的球員留一個就行了,留兩個就會影響防守,所以在下半場前半段,韓國隊的進攻都是來自於這兩人所在的左半扇:
這一側的進攻壓力一直持續到70分鐘,隨着時間流逝、韓國隊換上主力,這場比賽也就此結束了。
沒什麼太多可說的,顯而易見,技不如人,所以在這種強度下,即便想擺三後衛來加強防守也做不好,比如能漏出這麼大片禁區前沿的空間:
也就談不上什麼加強防守了。
除此之外,就是超齡球員的發揮不佳,還是那句話,經驗豐富的老大哥們都找不到辦法剋制對手,更不用說99年齡段的適齡球員。
99國青在19歲的時候,亞青賽小組未能出線,韓國同齡球員亞青賽亞軍,次年世青賽亞軍,李剛仁榮膺世青賽金球獎。
四年之後的今天,差距變成這樣非常正常。說句難聽的,要不是韓國隊劍指冠軍,不想在中國隊身上耗費太多,這場比賽不會只輸兩球。
就這樣。